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
今天是:    
商用车市场简讯第841期
发布时间:2015-11-17 16:49:24    浏览量:1446次    
乘联会每日新闻

新闻标题

 
行业信息  
1. 天然气重卡再至冰点 4. 乘龙M3超值版:引爆中卡的六缸革命
2.36年长跑终分手 马自达与福特仍产皮卡 5. 产品格局显成效 重汽2016将继续引领高端化路线
3. 有望引入国内 16款日产泰坦XD国外发布 6. 中国客车在欧洲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新闻详情

 
1.天然气重卡再至冰点15-11-17    来源:第一商用车网
http://auto.gasgoo.com/News/2015/11/16054515451560349174503.shtml
      最近,在重卡整体市场不断下行的趋势带动下,天然气重卡市场再度降至冰点。今年10月份,国内天然气重卡市场产量跌至千辆以下,只有899辆,比去 年同期大幅下降85%。这也是继今年8月天然气重卡市场月度产量跌至733辆、同比狂降90.3%、创下最近三年来月度产量最低的历史记录之后,该细分市 场再度跌破千辆大关。
                           


      形势严峻不严峻?

      答案显而易见,而且已经严峻到大家都不关注、“顾左右而言他”的地步。

      市场形势严峻

      具体来看,在连续N个月的低迷需求影响下,2015年1-10月,天然气重卡市场的累计降幅进一步扩大,从1-9月的65%扩大至68%,累计 产量只有13110辆,净减少2.8万辆左右。陕汽重卡虽然继续蝉联老大,1-10月生产天然气卡车3004辆,但同样是下降幅度很大,达到75%,市场 份额22.9%;东风居第二,累计生产2453辆,同比下降27%,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8.7%;第四名一汽和第三名华菱咬的比较紧,分别累计生产天然气 卡车1528辆和1598辆,同比下降80%和增长65%(华菱也算是逆势增长的典范了吧!),市场份额分别为11.7%和12.2%。

      中国重汽以1123辆的累计产量,排在行业第五,比去年同期下滑73%,市场份额8.6%。福田汽车1-10月累计生产天然气卡车729辆,同 比下降86%,行业份额5.6%;江淮汽车累计生产燃气卡车364辆,同比下滑52%,市场占有率为2.8%;北奔燃气重卡累计产量为300辆,同比下跌 42%,市场份额为2.3%;上汽依维柯红岩累计生产天然气卡车102辆,同比下降80%,份额为0.8%。

      2015年将倒退回2012年水平

      在宏观经济持续减速、油气差价很小甚至倒挂、物流运输市场低迷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国内天然气卡车市场2015年全年只有约1.5万辆产销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70%。

      这个产销规模,还不如2012年的产量水平。
 

 2. 36年长跑终分手 马自达与福特仍产皮卡 15-11-17     来源:搜狐汽车
http://www.360che.com/news/151117/48146.html
      近日,日本汽车制造商马自达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已决定结束长达36年商业联盟,但在某些车型生产方面仍继续合作。

      36年长跑终分手 马自达与福特仍产皮卡

      马自达公司代表在接受共同社采访时表示,福特在今年4月至9月期间,卖掉了持有的剩余马自达股份,完成了自2008年经济危机后开始的撤资过程。

      福特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迪尔伯恩市,已卖掉其持有的余下2.1%马自达股份。

      1979年,福特收购了马自达25%股份。在20世纪90年代,其持有马自达股份比例增至34%。

      马自达公司代表表示,这两家公司计划在泰国、中国台湾和南非等地的合资工厂继续合作生产皮卡。

      马自达总部位于日本广岛东南部,得益于旗下CX-5SUV等车型销售增长,外界预期该公司今年将发布创记录的运营利润。
 

3. 有望引入国内 16款日产泰坦XD国外发布15-11-17     来源:汽车头条APP
http://auto.gasgoo.com/News/2015/11/1306034734760349056537.shtml
       近日,国外媒体曝光了第二代日产泰坦,这款全尺寸皮卡将采用5.0升V8发动机,动力表现出色,据日产官方称该车将有望引入国内市场。
                    


      复杂的灯组造型采用了LED光源,中网采用蜂窝状进气格栅同时嵌有三条银色镀铬装饰条。而根据车型的不同,全新的Titan还提供了三款外饰搭配,由此构造出截然不同的造型风格。

      车身侧面,全新日产Titan的腰线线条带有很轻的弧度,配合轮毂的弧度延展,修长的车身使得整辆车有着更大的承载货物能力,新款日产Titan除了4门 版车型还会提供一个2门版车型,而货箱随着前车厢的缩小,整体容积又增大不少。整体侧面来看,全新的日产Titan虽然侧身造型较为简洁,但其修长的车身 以及货箱承载能力给这款车加分不少。

      新车或许搭载Cummins 5.0升V8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223千瓦,峰值扭矩744牛米,燃油效率与动力性能均有不小改进。

      福特猛禽给消费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时作为引入国内的高端皮卡车型,未来日产Titan引入国内后将与其展开激烈竞争,不过国内的政策对皮卡真的很不友好,这也是国外很多知名品牌的皮卡迟迟不引入国内的原因。
 

4. 乘龙M3超值版:引爆中卡的六缸革命  15-11-17    来源:第一商用车网
http://www.cvworld.cn/news/truck/tknews/151117/98200.html
      对于中卡用户来说,“四缸省油,六缸动力强”已经成为普遍观念。动力和节油似乎也成为一个难以兼容的“矛盾体”,这成为用户在选购中卡时难以抉择的重要因素。然而,近日东风柳汽推出一款全新高端六缸中卡——乘龙M3超值版,成功平衡了卡车的动力与节油,将在国内商用车行业掀起了一股六缸中卡的抢购风潮,正逐渐成为中卡用户的首选,甚至成为国内物流行业乃至物流装备行业的风向标。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网购模式的认可度日益高涨,电商订单纷飞,物流运输业务疯长,加之企业对“零库存”要求增强,大大刺激物流业快速发展。由于网购对物流运输时效性的高要求,使得物流公司对运输车可靠性和高效性的需求也随之变得更加强烈。这就要求未来运输车向着大马力、低油耗方向发展。

      对于散货用户而言,在运费不断下跌的情况下,运输利润也逐渐降低,因此用户对中卡的经济性需求逐渐加强。面对这种情况,用户纷纷通过多拉快跑的方式来提高利润。而多拉快跑的背后是对运输车高效率、可靠性、经济性等综合性能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市场还是用户需求都不难发现,动力、节油、可靠将成为未来高端商用车发展的重要方向。
                       


      东风柳汽正是基于对未来中卡发展形势的预见,历时5年精心研制,推出了这款高端六缸中卡——乘龙M3超值版——动力与节油并重。它实现了中卡用户对于动力、可靠、节油等卓越性能的美好构想,特别是在强动力和节油两方面达到了很好的平衡。当然,这一切都源自东风柳汽与康明斯共同研制的“黄金动力,乘龙定制”康明斯ISB170 40六缸发动机,让乘龙M3超值版帮助用户实现多拉快跑、稳赚高效益的运营目标。

      动力是乘龙M3超值版赢得用户青睐的重要因素。它搭载5.9L排量的六缸发动机,最大可提供170马力的强劲动力。与四缸机相比,匹配大扭矩的乘龙M3超值版起步更快,平稳性也更好,怠速抖动也小。同时,六缸发动机在提速和爬坡能力上也更加强悍,整车一档起步扭矩甚至超过19000N·m,保证乘龙M3超值版上坡过坎如履平地。

      “黄金动力”发动机应用可靠性增长技术,零部件指定采用高品质供应商,以及连续经过4万多小时(近2000天)大的耐久试验考核,关键部位1000万次扭矩及弯曲疲劳考虑,20%超油、20%超爆压、150%超速等多种严苛可靠性试验,覆盖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在高速、平原、丘陵和山区不同路况及高温高寒不同环境下,超过600万公里的道路试验里程验证,确保了发动机150万公里无大修。这些都大大提升乘龙M3超值版的可靠性,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除此之外,乘龙M3超值版在节油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其与普通四缸中卡油耗基本相当。甚至在载重20吨,平均速度小于60km/h的情况下,乘龙M3超值版油耗比四缸160马力发动机油耗还低。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东风柳汽对“黄金动力,乘龙定制”发动机动力系统优化,以及可转变速电控硅油风扇、EBP智能节油系统等先进技术运用。

      正是由于东风柳汽实现了“两高一低”——高马力、高可靠性和低油耗,成功开启了乘龙汽车的六缸中卡新时代。乘龙M3超值版树立起了国内高端中卡市场的新标杆,定将引发中卡行业六缸动力革命。
 

5. 产品格局显成效 中国重汽2016将继续引领高端化路线  15-11-17     来源:中国重汽
http://www.cvworld.cn/news/truck/tknews/151117/98186.html
       2015中国国际商用车展于11月12日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开幕。中国重汽携SITRAK(汕德卡)、HOWO(豪沃)、HOHAN(豪瀚)、STR(斯太尔)四大品牌10辆展车及两款曼技术发动机亮相展会,吸引诸多中外人士驻足观展。

      湖北是以专用车为主的市场。本次展会中国重汽展台以重汽红为基调,以十辆展车和两款发动机为主要元素,除了牵引车和载货车等中国重汽经典车型外,隆重推出豪瀚轻量化自卸车、斯太尔M5G可卸式垃圾车、斯太尔油罐车等专用车。其中HOWO-T7H九气囊牵引车格外吸睛。

      HOWO-T7H九气囊牵引车是中国重汽针对甩挂运输开发的高端牵引车,采用德国大陆进口气囊及威伯科电子控制系统,德国大陆气囊悬架,满足高效、节油的甩挂需求。工信部原总工程师朱宏任、中汽协副秘书长李万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等领导到中国重汽展位参观,对货车也能采用气囊减震大加赞赏。

      此外,中国重汽豪瀚J7B轻量化自卸车上装采用高强板,具备自重轻、可靠性好、油耗低、性价比高等优势,大大满足用户复合工况运输需求。

      在众多展车中,SITRAK(汕德卡)C7H凭借其特色配置仍居车界明星榜首。底盘后悬架为9气囊曼技术空气悬架;中国重汽智能通B版智能管理系统;后桥采用盘式制动器,配置高端彰显不已。优化的驾驶室四点悬浮结构搭配全气囊减震,提高行驶平顺性的同时,有效缓解驾乘人员的疲劳度,享受高舒适性;发动机及整车引进最先进技术,在细节的质量控制及零部件的选择上确保车辆高出勤率;通过德国曼公司在德国本土的可靠性能试验,确保高安全性;接近或等同欧洲同类车型油耗,智能通操作和管理,确保C7H低油耗、高智能。

      中国重汽的目标是要让曼技术覆盖重汽的重卡、中卡和轻卡系列所有产品。重卡技术由斯太尔、豪沃技术平台向曼技术平台转变只是中国重汽近年来实施的四个转变之一。截至目前,以曼技术为主导的各类重卡产品公告已超过1200个,在国家实施新排放标准的关键时期,曼技术担当起中国重卡行业全面升级换代的使命。

      在深度消化、吸收曼技术基础上,中国重汽不断完善自己的“黄金产业链”。随着新能源发动机、曼技术MC05、MC07、MC11、MC13发动机相继投入规模生产,以及曼技术车桥、AMT变速器的批量装车,中国重汽成为行业中惟一拥有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关键零部件全套配套体系的企业。

      经过去年调整产品结构的攻坚阶段,中国重汽2015年的产品布局已实现巨大成功,逐步从单一的重型汽车向重、中、轻、客、特全系列商用车格局转变。整个产品结构现在是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自卸车约占40%,公路车约占40%,专用车约20%。

“虽然销售是实现企业发展的必要手段,但我们的核心是要把中国的物流装备引领到与世界同步,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重汽作为行业领导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样也是聚焦曼技术的初衷。”中国重汽集团市场部经理刘正涛在接受采访时说。

      刘正涛透露,2016年,中国重汽将继续引领高端化路线,在保持其在自卸车市场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其在公路车和牵引车市场的影响力。而随着五平台技术的成熟和产品的完善,中重轻卡这一盘棋将形成合围之势。
 

6.中国客车在欧洲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15-11-17    来 源:中国汽车报网
http://auto.gasgoo., com/News/2015/11/16054331433160349173237.shtml
       第23届世界客车博览会(Bus-worldKortrijk2015)结束已将近一个月时间。近日,记者采访了Busworld欧洲巴士与客车 周(ECW)国际评审团成员、重庆交通大学公共交通学者王健,他向记者介绍了欧洲今后客车领域的发展动向,以及中国客车企业在欧洲展会上的表现。

      据王健介绍,欧洲客车周主要从安全性、舒适性、生态环保、车辆设计和驾驶操控性这五大维度对参评车辆进行评估。而在这五大类的评估项目中,又细 分为许多指标。例如,在评估车辆舒适性方面,除考量车辆的乘坐舒适性、上下的便利性等内容外,还更多测评车辆在使用中的表现,如车内前部和后部的噪声,对 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影响等因素。“安全性、舒适性、生态环保、车辆设计和驾驶操控性这五大方面是客车行业长久以来所不断追求和优化改进的领域。”王健表示, 早期的客车制造商主要关注车辆乘坐是否舒适,例如,配装空气悬架、采用更加舒适的座椅,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客车制造商在为乘客提供舒适性的同时,更加注 重乘员的视野,致力于为乘员创造更加愉悦的乘坐体验。

      这一点在本届世界客车博览会的众多参展车型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获得欧洲客车周旅游客车大奖的赛特拉S516HDH,还是欧洲年度客车大 奖的依维柯Magelys Lounge,都采用了类似乘用车的全景天窗,在增加车内通透性的同时,为乘员营造更好的乘坐体验。在城市巴士领域,MAN全新的Lion’s City也增大了车辆侧窗面积,采用可透光材质的铰接棚;又如,VDL公司所展出的快充式纯电动巴士,在车内采用明快色调的色块进行装饰,使乘员享有更 加轻松的乘车环境。

      欧洲客车制造商十分注重在舒适性和豪华配置方面的投入,这也带动了欧洲客车产业的不断进步,成为标杆。之所以会出现介于城市巴士和旅游客车之间 的市郊车型,王健表示,城市巴士与旅游客车的用途和区别较为明显,且舒适性并不在一个层级上。诸如斯堪尼亚In-terlink这类车型的出现,更加印证 了欧洲市场关注乘员的舒适性需求。

      巴士电动化不能与电池电动巴士画等号

      新能源客车(电动巴士)无疑是本届展会的一大热点,制造商纷纷推出相关车型。除替代燃料客车外,在巴士电动化趋势方面,欧洲制造商的技术路线相 比于国内企业而言,显得更加灵活。王健认为,欧洲客车市场在巴士电动化的理念方面与国内市场有较大区别。“欧洲巴士的电动化进程,更多的是从市场需求角度 出发,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公共巴士电动化的效能。”王健表示,国内市场则更多是在政府和政策的引导下,规划技术路线,鼓励采用电池电动巴士。

      王健表示,电动化并不完全等同于使用动力电池。“欧洲市场普遍采用的是在线充电式电动巴士或配合使用超级电容的电动巴士,尽可能在车辆上少配装电池组。”王健告诉记者,但国内政策则是鼓励采用动力电池电动巴士。

      本届展会上,索拉丽丝、沃尔沃、VDL都推出采用受电弓充电 插电式的电动巴士。此外,欧洲巴士电动化普遍配装电驱车桥(轮边和轮毂驱动形式),这使得传动系统效率有了进一步提升,而在国内,电驱车桥仍处于试验阶段。

      王健认为,以当前电池技术的发展来看,欧洲客车市场电动化的技术路线显得更加实际,政府通过少量补贴,便可实现商业化。

      巴士电动化与车内空间布置如何权衡?通过本届展会的参展车型,我们可以看出,电动化与车内空间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以索拉丽丝Urbino 12电动巴士为例,电池组被布置在车尾和车辆顶部,车内布置与传统燃油客车区别不大。反观国内一些电动巴士的车内布局,因要配装大量电池组,乘员空间被侵 占的案例不在少数。

      中国客车在欧洲的市场地位不断攀升

      现代中国客车从最初引进欧洲客车技术,到如今向欧洲市场输出产品,中国客车在欧洲市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和地位。王健表示,欧洲客车制 造商和运营商对中国客车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转变。“最初,中国客车(CHINABUS)只是一个略显笼统的概念,而如今这一笼统概念已细分至具体品牌。 越来越多的欧洲客车制造商、运营商都知道宇通、金龙、比亚迪等中国客车品牌。”王健说。

      术业有专攻,或许这是对中国客车企业在欧洲市场表现的诠释。王健认为,中国客车制造商在不同细分市场都有了一定的份额。例如,比亚迪专注于推广 电动巴士的发展;金龙在欧洲旅行客车市场已拥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宇通正在开发完全针对欧洲市场的新车型,还有一些中国客车制造商为欧洲制造商代工,如 海格客车与斯堪尼亚联合设计、生产旅游客车。

      未来,中国客车在欧洲市场的发展将呈现何种趋势?

      王健认为,中国客车将不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针对于不同细分领域的中国客车品牌将会有更加明显的体现,今后中国客车制造商与欧洲本土企业间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合作。

      实际上,这种整合趋势在目前已有所体现。王健介绍,目前中国出口欧洲市场的客车大多配装欧洲本土发动机企业的产品,而欧洲本土的许多客车品牌亦 离不开中国客车配套零部件的支持。例如在本届世界客车博览会上,金旅客车与荷兰Ebusco公司联合打造的电动巴士获得欧洲客车周生态环保标签大奖 (ECW Label Ecology 2015),中国比亚迪的电动巴士同样也获得欧洲客车周的大奖。“欧洲市场不再惧怕中国客车,与几年前情况所不同的是,目前很多欧洲客车运营商公开表示将 采购中国生产的巴士与客车。”王健表示,比亚迪电动巴士在欧洲客车周的测评活动中获奖,在某种程度上足以说明欧洲市场对中国客车的认可程度。
 

 

为中国汽车厂家服务 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汽车工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