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概要
1.东风股份:新管家有望带来新变化
2.运输不畅 川渝部分地区柴油脱销
3.目标力争3万辆 江淮重卡2013推三大重点
4.纳威司达ProStar+卡车亮相中国 或将入华销售
5.株洲欲造国内最大新能源客车产业化基地
6.上汽大通力推品牌高端化
7.“组合拳”打造北汽威旺速度
为中国汽车厂家服务 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汽车工业做贡献
详情
东风康明斯在东风股份的利润占比进一步提高。康明斯发动机业务10年、11年与12年上半年对公司的利润贡献为6.93亿元、5.16亿元与1.76亿元,分别占公司归属净利润的121%、111%和184%。 重卡行业拐点将至,明年东风康明斯盈利将大幅提升。东风康明斯目主要利润来源为配套东风中重卡的C/L系发动机。我们认为2012年的重卡销量已经到达未来2年内的底部,在报废需求的支撑、经销商去库存结束的环境下,悲观假设明年销量相比今年也有16%的增长。 郑州日产新车型引入计划长期可期。预计在2014年郑州日产有望导入入城市型SUV的新车型。首次投放的车型可能为合资自主的SUV,预计定位为紧凑型,参照8-15万的价格区间。 轻卡行业也将迎来复苏,原材料价格低位带来利润弹性。与重卡行业相似,我们预计明年行业大概率复苏。明年上半年钢材、橡胶等原材料价格相比今年预计将保持目前的20%左右降幅。静态计算轻卡毛利率将有2-3个点的提升。
每年此时都是“柴油荒”易发期,今年的情况却是“冰火两重天”。12月13日,从多家市场监测机构获悉,在国内多数市场柴油供应正常之际,西南地区柴油供应却偏紧,四川部分中小型油站存在脱销现象,已经2-3日无油可卖。 据中石油、中石化内部人士称,西南地区运力不足是造成柴油无法及时跟进供货的主要原因。同时,估12月的销售计划量没有大的增长。分析师们普遍预计,目前,西南地区柴油资源的紧张程度尚不足出现2010年“油荒”的局面。因为社会贸易商及西南周边省市柴油供应相对充裕,后期供应紧张局势也不会有明显的加深趋势。 “柴油荒”是否会一如往年再次上演,资源紧张状况何时得以缓解,这些问题成为市场各方人士关注的重点。分析认为,川渝及云贵资源紧张,原因有4方面:调价前库存低位、调价后集中补货、运输环节不畅及下游客户情绪恐慌。
“2013年,江淮重卡将力争3万辆的销售目标。”日前,江淮重型商用车公司总经理项兴初在接受第一商用车网采访时表示。对于2013年的重卡市场,项兴初认为,重卡行业连续两年下降,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的走马上任,很多省份的基础建设已经开始复工,加上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重卡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具体到江淮,项兴初表示,江淮重卡的年产销基数还不是很大(今年预计2.7万辆),而且江淮的市场战略主要是针对重点区域进行深入 推动,在主攻区域中占据相对优势,所以对江淮而言,明年还会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轻量化重卡、LNG重卡、国Ⅳ重卡都将是江淮明年的市场重点。”2011-2012年,江淮轻量化重卡通过巡展活动在全国上市并进行产品推介,经过一年多的市场导入,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效果,为2013年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于LNG重卡,江淮目前仍处于市场导入阶段。不过,随着市场准备的日渐成熟,项兴初表示,明年江淮的LNG重卡会有“翻倍增长”。同时,国Ⅳ重卡的市场导入,也将成为江淮明年的重心之一。 此外,按照用途划分,城际物流用车及基础设施建设用的自卸车也是江淮2013年的主要关注点。在载货车方面,重点在于市场的上下延伸,“上”是对8x4载货车优势的巩固,“下”是对4x2载货车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在自卸车方面,对于江淮的核心产品8x4自卸车、6x4自卸车以及4x2自卸车等,要在稳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市场;在牵引车方面,江淮将通过细分客户群的方式,比如拉煤、轿运车、港口拖车、钢材拖车等专项用户,深耕区域市场。
国内销售的进口卡车里,美国品牌的卡车可以说是最难得一见的车型了,霸气十足的外观与豪放的声浪总是让人联想到美国公路片,虽然罕见,但这并不妨碍国内卡车爱好者对它们的喜爱。近年来的大型车展上,纳威司达很频繁的将它的产品带到现场,让人们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纯正的美式重卡。在2012年的广州车展上,纳威司达就带来了一款名为ProStar+的长头卡车。据悉,这次参展可能是为将这一款车型引入中国销售做预热,这对于中国运输业的卡车用户来说是个好消息,又多了一个优质选择。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ProStar卡车的历史。它诞生于2006年,在美国卡车规类里面属于Class8重卡,在2009以前,该车一直在纳威司达位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工厂里生产,但在09年该工厂关闭后,该车的生产线搬到了美国的俄亥俄州斯普林菲尔德工厂与位于墨西哥的埃斯科韦多工厂生产。 进入21世纪后,美国长头重卡也在逐渐转型,以前粗犷的经典造型开始过渡到圆润的车身线条为主。很多人担心这样的变化会失去美国重卡的独有的气质,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在今天这样的高油价时代,厂商必然会将空气动力学带来的燃油消耗作为设计的重点考虑对象。